到處都能生長,到處都能放映,這就是《野草》。
很久以前曾經因為去福建看土樓的關係,跟朋友順道在廈門玩了幾天,當中有一晚跟朋友在酒吧談天,還記得那間酒吧叫作Thank You Cafe Bar,酒吧的白牆上會放著電影,氣氛很好,那時候自己就浪漫地想,如果有朝一日能擁有一間自己的店,也想每晚都放電影。結果十多年後,自己當了文具店店長,遇上了對放映制度有想法的電影團隊,辦了四場有人味的晚間放映會。
這兩天聽到最多的聲音,就是「想不到可以在一間文具店看到電影放映,而且還要在一個小社區裡面。」而事實上從開店的第一天開始,我就已經在構思可以在這個空間做什麼。「賣文具?當然要。但本身網店都做得到,我唔想浪費呢個地方,尤其今日唔知聽日事,可能兩年之後業主瘋狂加租,我又會回歸網店店主身份。」我是這樣想。因此我非常珍惜擁有自己店的每一天,我享受在這裡做的每件事,也非常喜歡這裡的每個相遇。
結果幾個月前就看到了《野草》導演Benson的流動放映計劃,而我想也沒想,就聯絡了他們的浪映画團隊,Benson也很好,即日就到店看看辦放映會的可能性,整個過程都非常純粹。由第一次見面到這幾天的放映會,其實我們的交談並不算多,但大家最後都很順利和完滿地把想要說的信息傳達給每位參加者,或許這就是有心人的默契,我覺得整個過程滿順利和舒服的。我亦知道有些參加者是從港島區甚至康城那邊過來,在此店長必須感謝他們的參與,沒有大家的不嫌棄,放映會是無法自動生成這兩天的氣氛,而你們是讓這四場放映會變得有人味和完滿的人。
在剛開店的時候,間中在網絡會看到人說:「把店開在這裡太遠了,我才不會來。」這句話並沒有錯,大家都有權利選擇,而這種權利也包括店長,你探朋友,親戚,會嫌遠嗎?其實店開在哪裡也沒關係,最重要是你要找的這個人,對你來說值不值得。而我也是希望透過這種方法,去找我想遇到的人,從老遠走過來探一個人,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人味的事,你在大街鬧市開店,不是說不會遇到,但人流多,注定節奏變急,錯過很多緣分和交流的機會。Benson正在做的事也跟我很像,住在長洲,這幾個月不停在香港不同地方做流動放映,背著放映道具四處走,這樣做有意思嗎?能賺到多少錢?還是每件事都必須用賺不賺到錢去衡量?這一點確實是很值得我們現代社會需要反思的地方。
最後,我想說《野草》是一套每看一次都會有不同感受的電影,這兩天我看了三次,每次都有不同體會。故事並沒有什麼起承轉合,也沒有什麼峰迴路轉,但人生往往就是這樣,無無聊聊渡過了所謂的青春,長大回頭再看,卻暖在心頭。希望如Benson所講,大家也會記得曾在月下一起看了一場名為《野草》的電影。雖然我們的放映活動暫時告一段落,但《野草》在香港各個地方仍然有放映場次可供大家登記,有興趣的朋友可直接到他們專頁 @wavepictureshk 提供的報名連結登記。
P.S. 謝謝Benson的大吉大利,一切在心中。